上海世博会绿化专项规划组长张浪解读2010年世博会绿化规划
发布者:文桦 发布日期:2005-11-24 点击次数:993462
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成功,并将会址选在了横跨黄浦江两岸、占地6.68 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地段。这是世博会有史以来第一次打破“飞地选址”的做法,以大都市中心城区作为规划背景,并伴有旧城区的改造。
随着2010 年世博会总体规划日渐浮上水面,“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口号也渐成强音。那么,世博会的绿化专项规划到底是什么样?规划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大规模改造会不会带来生态环境和后续利用问题等一系列疑问,也日益成为风景园林界关注的焦点。日前,上海市世博会绿化专项规划组组长、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市林业局)副总工程师张浪教授接受了记者专访,就绿化专项规划作了详细解说。
构筑生态网络
张浪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绿化专项规划的绿地系统布局与结构等内容已经敲定。方案将以“一核、一轴、两带、多楔”为主体结构,由黄浦江向两岸城市空间延伸,构筑一个“蓝绿相依,绿网交织,绿楔深嵌,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系统。这里,“一核”指世博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滨江生态公园;“一轴”指世博大道绿化,是世博园区景观绿化空间层次上南北向轴线的重要复合型绿化广场型空间;“两带”指沿着两岸展开的滨江绿带和缓冲绿带;“多楔”指核心区域外多条楔形绿带。
张浪认为:“通过对绿地系统实施生态网络布局,可以强化各功能片区间、场馆间特色景观林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绿化景观的完整体系。”
发挥绿地功能
根据规划估算,世博会期间,平均每天的观众约有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达到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会有80万人次。而世博会的举办时间又恰好贯穿整个夏天,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除了要考虑集散人群这一功能外,还要重点考虑绿化的遮荫、降温、增湿等生态功能。热岛效应必须要靠生态绿化、水系来缓解和消化。夏天火辣辣的阳光,也不能全靠遮阳网遮挡,还要靠绿化提供蔽荫和休息的场所。
为了更好地发挥绿地功能,绿化专项规划小组在规划设计技术上作了突破:一是重新进行绿地分类。根据绿地的功能布局和景观特征,将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地分为滨江绿地、活动绿地、景观绿地、道路绿化和广场绿化五种类型;二是将指标细化。既有宏观指标,如世博园区中的绿化覆盖率要超过60%,绿地率要超过50%;又有微观指标,包括综合性广场绿化覆盖率、展会广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 恢复自然格局由于世博会址在城市老工业区,而且毗邻上海最大的生态通道黄浦江,土壤、水系、动植物、人文等情况复杂,这给世博会的绿化工作提出了新难题。
为解决场址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问题,绿化专项规划小组组织园林专家、上海园林设计院和有关高校等科研单位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决定利用黄浦江穿越园区这一优越条件,重点做好“水”文章,让世博会的场馆为绿色让道。张浪说:“我们将在沿江两岸各建一条宽100米左右的绿带,这样既能恢复黄浦江两岸的自然生态格局,又可以为适宜物种的栖息提供空间,从而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将会成为世博会的一大景观亮点,即‘蓝绿一体、水绿交融’,届时人们可以一边欣赏世博会的精彩,一边享受绿水蓝天。”
张浪表示,由于世博会总体规划还没有最终定稿,绿化专项规划小组将在目前第2稿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相关调查,并将核心工作放在植物群落构建、春景秋色引导、物种选择以及新品种引进上。
--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