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有效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全国推广山西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模式,“山西经验”变成了“全国路径”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山西期间,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让三晋儿女进一步坚定了绿色发展信心,明确了绿色发展方向。
夏日的吕梁山,绿意盎然,满目灵秀。徜徉乡间田野,一幅幅绿之画扑面而来。
在兴县赵家坪乡武家峁村,58岁的赵金涛是开源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靠着植树管护,去年全家实现了稳定脱贫。5月26日,老赵说:“加入造林合作社后,每年能挣两万六七千元。你看,我们这里山绿了,群众腰包鼓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造林专业合作社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创新之举,实现了生态生计、增绿增收的有机统一。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组建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820多万亩,获取劳务收入达到11.25亿元。
我省贫困集中区域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吕梁、太行山区,也是生态脆弱的地方,长期以来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一面是生态建设,一面是脱贫攻坚,何以统筹协调、互促共赢?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通过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有效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几年时间,全省绿色面积在延展,贫困区域在收缩。
2018年11月,国家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广山西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模式,“山西经验”变成了“全国路径”。
梁丕梅是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村民。今年春季,她在别样红造林专业合作社沙棘育苗基地打工,不到两个月就挣了4000多元。
“今年因疫情影响工作难找,多亏了能在造林合作社打工。手里没收入,心里直发慌!”梁丕梅说,栽种挣工钱,待沙棘挂果后还可入股分红,真是想不到的好事啊!
发端于岚县的合作社造林模式,如今在吕梁市已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市已组建1301个,基本实现造林重点区域村村都建有合作社。
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表示,采取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搭建起群众参与生态治理、获取劳务收益的平台,让贫困群众在绿化家园的过程中增收致富,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发展样本。
与以往的造林项目相比,造林合作社其“新”在于造林项目的招标制改为议标制,由专业队实施改为合作社实施。同时,在合作社组建上,要求总数达20个人以上,其中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成员总数的60%以上;在收益分配上,规定社员劳务收入要占到工程总投资的45%以上,其中贫困社员劳务费要占到总劳务费的60%以上
造林看似简单,但学问很大。
实践中,我省采取能人领办、大户牵头、专业队改造等方式,全力补齐不会干的能力短板,解决了贫困群众参与率低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吕梁市,先后举办培训班31期,对全市合作社负责人、项目经理和财会人员以及森林管护员和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升合作社带贫能力。
视线转向黄河岸边的临县。
黄白塔村濒临湫水河,距县城2.5公里。多年来,村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并不富裕。2017年,村里组建起了苗旗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46户,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社员苗爱平说,大家从造林合作社中尝到了甜头,栽树热情更高、致富信心更足!
绿树栽起来,口袋鼓起来。作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造林合作社,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打开了新通道。可人们担心,贫困户眼下受益,长远怎么办?
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大胆创新,推行“合作社+”、购买式造林等模式,引导造林合作社发展林产业、承接经济林经营、生态林管护等,变“单行平面参与”为“多领域立体增收”,突破不持续的增收瓶颈。
石楼县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县。攻坚中,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造林合作社由单一造林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打造生态扶贫模式“升级版”。
西山村是石楼县“党支部+”模式的首创地,合作社吸收社员23户,累计造林3800余亩。社员高卫平告诉记者,跟着合作社造林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收入提高了,各项支出、花费减少,真是赚钱顾家两不误!
记者了解到,如今全县由村党支部领办组建造林合作社137个,形成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的生态脱贫机制,实现了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的双丰收。
在大宁县,造林合作社的创新又有所侧重。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实行资产化管护、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进林业资产性收益”等10条举措,构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长效机制。
“种树是体力活,现在政策给我们吃偏饭,跟着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100多元!”白沟村农民冯传堂说,加入造林合作社,脱贫致富有奔头!
打造绿水青山,筑牢致富靠山。大宁县林业局局长冯晓明介绍,“购买式造林”的关键在政府花钱买活树,这就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既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又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渠道。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21.67万亩,群众获得劳务收入6573万元。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今日三晋大地,贫困山乡的底色由黄变绿,绿水青山的“含金量”正逐步展现。(记者 赵建军)